【痛處不等於傷處】(註:書法-俺自己寫的)
你可能曾經聽過一句話:「西醫頭痛醫頭,中醫頭痛醫腳」。這往往被引導為所謂西醫治標,中醫治本的刻板印象。
但包括患者以及中醫師在內,或許都經歷過一些窘境:「腳跟頭都醫了,但頭痛怎麼還沒好?」這是因為我們陷入一個思考誤區「受傷的地方等於疼痛的地方」。
難道不是這樣嗎?當然不完全是。這個與我們生活經驗看似牴觸的現象,其實恰恰是更直觀與合理的。
因為人體沒有你想像中脆弱,並不容許讓第一個受傷的組織限制自身活動甚至產生病痛,否則在遠古時代早已被天澤淘汰。
比如一個十個人的小公司,阿銘因為出國第一個請假,但這尚不影響公司運作。但小花結婚請假,阿文也感冒……慢慢的剩下的員工分配到的工作量越來越大……直到第一個員工太累過勞不能工作,公司也營運停擺。難道原因是那位過勞的員工嗎?
所以一個肩膀痛(肩膀過勞)的病人,可能是被請假的腰部,甚至是更早請假的腳踝拖累的。光是”痛哪裡治療哪裡” 的思維,是難以徹底解決病痛的。因為你感到痛的地方,往往已經不是疼痛的「原因」而是結果。
明白這個道理後,似乎暗示著我們有一個模型可以解釋並診斷人體產生病痛的機制,早期我的老師林兩傳醫師稱呼它為「筋膜網絡結構」。
有個方式可以讓大家稍稍體會何謂筋膜網絡結構: 如果大家現正穿著有袖子的衣服,可以先側抬手臂朝天,原則上這動作是相對輕鬆的(如果不輕鬆,可能要找合格的傷科醫師了)。
然後放下手臂,先用另一隻手或請旁人拉住同側的腰部的衣襬,再做一次抬手的動作試試。這時候是不是覺得難以順利抬起呢?
人體就像穿著連身的緊身衣一樣,全身上下相互連貫,彼此影響。所謂的「傷」,就是對還原整體結構時最關鍵的阻礙。從上面的例子,抓住腰部衣襬
的手就是「傷處」;而張力傳遞限制肩部的筋膜,會造成肩關節的活動受限,以及觸動筋膜上痛覺受器產生疼痛,產生「痛處」。
從這個例子可以明白為何阿銘師治療五十肩(肩周關節炎)是從腰部開始治療。而腰部筋膜又可能被腳踝足弓扯歪,所以從腳踝開始治療五十肩;或從肩膀開始治療足底筋膜炎……。
讀者更可以明白,止痛藥或注射類固醇往往治的是「痛處」,但若無法還原結構,痛雖減但依然不可動,埋下復發或併發(詳見下一章「筋膜貨幣理論」)的種子。
看到這邊讀者可以問問自己,我們以往經驗過的是「治傷」,還是「治痛」?
(按:阿銘師曾先後受陳聖賢老師與林兩傳老師教導。兩傳師曾說他教的是心法,由各人自行領悟。日後有甚麼手上功夫是自己悟的,別隨便說是他徒弟。「針還」雖然受兩位恩師啟發,敝人也常有引用,但總是敝人的經驗體悟。如有錯誤與指教,為敝人學藝不精,與兩位恩師無關。)
#針還
#阿銘師